公屋發展歷程

1954年,政府在石硤尾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災民。且讓我們追溯由當年至今日,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的歷史。

50年代前

1923年

政府委任房屋委員會 (Housing Commission) ,研究解決低下階層市民的居住問題。委員會建議在香港主要地區以低廉價格批出土地予承建商興建房屋,每幢兩層高、每層800平方呎、可供30人居住,每區200至300間,每人每月房租7角。

1935年

房屋委員會研究房屋政策。為幫助無法負擔巿值租金的巿民,委員會建議租金不應超出家庭收入的五分之一。委員會的工作受戰事影響而流產。

50年代

50年代初

戰後大批難民從內地湧入香港,寮屋人口約30萬。寮屋區人口密集,衞生環境惡劣,火災頻生。1950至1952年間,李鄭屋村、東頭村、九龍塘村等寮屋區發生大火,受災人數逾三萬人。

50年代相片

 

50年代相片

 

1953年

志願團體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的首個廉租屋邨 —模範邨於北角落成。

1953年

12月25日,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受災而無家可歸人數五萬多。災後,政府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並設立徙置事務專員一職。

1954年

專責興建及管理廉租屋的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成立。

50年代相片

1954年

香港首個徙置屋邨在石硤尾落成,合共興建八幢六層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

50年代相片

1957年

屋建會興建的首個廉租屋邨 — 北角邨落成。

60年代
60年代相片

1961年

政府正式推出樓宇設備較徙置大廈優勝的「廉租屋計劃」,每戶設獨立廚房、廁所和露台,並提供社區設施。

60年代相片

1964年

政府發表《管制權宜住所居民、徙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檢討》白皮書;又推出「臨時房屋計劃」,為暫時未合資格入住永久公共房屋人士提供居所。

60年代相片

1967年

首個運用「綜合規劃」概念設計的公共屋邨 — 華富邨的第一批居民入伙。邨內設施齊備,包括商店、街市、學校等,成為日後屋邨發展的藍圖。當時全港公屋居民人口已逾100萬。

70年代

1972年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興建廉租屋,每戶設獨立廚房和廁所,目標是在1973 至1982的十年內改善180萬香港市民的居住環境。

70年代相片

1973年

政府重組公營房屋架構,成立新的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負責管理全港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為房屋司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構。

1978年

推出第一期「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70年代相片

「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的申請人觀看居屋模型。

70年代相片

「居者有其屋」第一期攪珠的情況。

70年代相片

興建中的俊文苑。

70年代相片

1978年

為加快居屋計劃的進度,推出「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私人參建計劃),邀請私人機構參與興建居屋單位。

80年代

1982年

政府延長「十年建屋計劃」五年至1987年。

80年代相片

空中攝影下的大埔宏福苑(左)和廣福邨(攝於1980年初)。

80年代相片

1986年

房委會通過「公屋住戶資助政策」,調整對經濟條件較佳住戶的房屋資助。

1987年

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闡述房屋政策的目標和措施。

80年代相片

在「長遠房屋策略」的記者會上,當時的房委會主席杜迪及房委會署長彭玉陵解釋有關政策。

1988年

推出「整體重建計劃」,逐步拆卸和重建566幢在1973年以前落成的大廈。

90年代
90年代相片

1996年

實施「維護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戶須繳交市值租金,甚至遷離其公屋單位。

90年代相片

1997年

推出「居屋第二市場計劃」,加快居屋單位流轉。

90年代相片

1998年

政府發表《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勾劃未來房屋政策藍圖;房委會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公屋租戶購買自住的公屋單位。

90年代相片

1999年

推出「可租可買計劃」,協助合資格的公屋申請者早日自置居所。

1999 - 2000年間

發生短樁事件,其後房屋署成立獨立審查組以改善建屋質素。

2000年代
2000年代相片

2000年

房委會開始將轄下屋邨的管理及維修保養工作外判予物業管理服務公司。

2000年代相片

2001年

西貢的最後一個臨時房屋區清拆。

2003年起

停建和暫停出售居屋單位。

2000年代相片

2003年

「沙士」爆發後,推出「屋邨清潔扣分制」,促使公屋居民保持居住環境清潔衞生。

2000年代相片

2005年

房委會將轄下180項零售和停車場設施售予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2005年

最後一期「租者置其屋計劃」和「全面結構勘察計劃」推出。

2000年代相片

2006年

推行「全方位維修計劃」,以改善公共屋邨的保養維修服務。

2008年

依照租戶負擔能力釐定公屋租金的新租金調整機制生效。

2010年代
2010年代相片

2010年

牛頭角下邨最後一批舊公屋單位清拆,「整體重建計劃」完成。

2010年

政府宣布重新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

2010年代相片

2012年

宣布重建白田邨,成為首個「重建高樓齡公共租住屋邨優化政策」的項目。

2012年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立,全面檢討各階層的住屋需要。

2010年代相片

2012年

房委會轄下最大型商場位於九龍油塘的「大本型」12月正式開幕,樓高八層,樓面總面積約45 000平方米,共約150間店舖。

2010年代相片

2014年

公共屋邨出租單位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未售出租單位,按個別租戶意願,獲安排免費以晾衣架取代插筒式晾衣裝置。

2014年年底

預售首批約2200個於 2016/17年度落成的新建居屋單位。

2010年代相片

2015 - 16年度

展開為期五年的計劃,更換轄下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未售出單位的無掩板舊式摺閘,涉及約176 300道摺閘。

2010年代相片

2015年

5月通過綠表置居先導計劃的執行細節。

2010年代相片

2015年

啟晴邨的食水供應懷疑含鉛量超標,房委會隨即實施多項措施,包括抽樣驗水、更換部件、派發樽裝水、提供街喉,以及成立檢討委員會。

2010年代相片

2016 年

房委會公屋食水質量控制問題檢討委員會提交最終報告和改善建議。3月起分階段在11個受鉛水影響的屋邨,更換屋邨公用地方和個別單位的不合規格喉管。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4月開始分階段在公共租住屋邨合適樓宇類型的所有單位加設晾衣杆。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經檢討「擴展居屋第二市場至白表買家的臨時計劃」後,計劃成為恆常化項目,改稱為「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白居二」)。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推出首個專為公屋租戶而設的流動應用程式 — 「房署資訊通」,首階段提供查詢和繳交租金服務。

2010年代相片

2018年

經檢討「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先導項目後,「綠置居」成為恆常化項目。

2010年代相片

2019年

長者寬敞戶全免租金調遷的試驗計劃接受申請。若公屋寬敞戶的家庭成員均年屆70歲或以上,可選擇調遷至面積合適的公屋單位,以享全免租金。

2020年代
2020年代相片

2021年

3月宣布約800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回收單位,於「綠置居計劃單位2020/21」同期發售。

2020年代相片

2022

快速完成皇后山邨及荔景邨其中三幢新建成公屋的改裝工程作為社區隔離設施。

2020年代相片

2022

房屋署人員與其他公務員和義工於4月派發「防疫服務包」予800 000個公屋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