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发展历程

1954年,政府在石硖尾兴建首个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灾民。且让我们追溯由当年至今日,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历史。

50年代前

1923年

政府委任房屋委员会 (Housing Commission) ,研究解决低下阶层市民的居住问题。委员会建议在香港主要地区以低廉价格批出土地予承建商兴建房屋,每幢两层高、每层800平方呎、可供30人居住,每区200至300间,每人每月房租7角。

1935年

房屋委员会研究房屋政策。为帮助无法负担巿值租金的巿民,委员会建议租金不应超出家庭收入的五分之一。委员会的工作受战事影响而流产。

50年代

50年代初

战后大批难民从内地涌入香港,寮屋人口约30万。寮屋区人口密集,卫生环境恶劣,火灾频生。1950至1952年间,李郑屋村、东头村、九龙塘村等寮屋区发生大火,受灾人数逾三万人。

50年代相片

 

50年代相片

 

1953年

志愿团体香港模范屋宇会兴建的首个廉租屋邨 —模范邨于北角落成。

1953年

12月25日,石硖尾寮屋区发生大火,受灾而无家可归人数五万多。灾后,政府兴建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并设立徙置事务专员一职。

1954年

专责兴建及管理廉租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屋建会)成立。

50年代相片

1954年

香港首个徙置屋邨在石硖尾落成,合共兴建八幢六层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厦。

50年代相片

1957年

屋建会兴建的首个廉租屋邨 — 北角邨落成。

60年代
60年代相片

1961年

政府正式推出楼宇设备较徙置大厦优胜的「廉租屋计划」,每户设独立厨房、厕所和露台,并提供社区设施。

60年代相片

1964年

政府发表《管制权宜住所居民、徙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检讨》白皮书;又推出「临时房屋计划」,为暂时未合资格入住永久公共房屋人士提供居所。

60年代相片

1967年

首个运用「综合规划」概念设计的公共屋邨 — 华富邨的第一批居民入伙。邨内设施齐备,包括商店、街市、学校等,成为日后屋邨发展的蓝图。当时全港公屋居民人口已逾100万。

70年代

1972年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兴建廉租屋,每户设独立厨房和厕所,目标是在1973 至1982的十年内改善180万香港市民的居住环境。

70年代相片

1973年

政府重组公营房屋架构,成立新的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负责管理全港徙置大厦和廉租屋邨。徙置事务处和市政事务署辖下的屋宇建设处合并为房屋司署,作为房委会的执行机构。

1978年

推出第一期「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屋租户成为业主。

70年代相片

「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的申请人观看居屋模型。

70年代相片

「居者有其屋」第一期搅珠的情况。

70年代相片

兴建中的俊文苑。

70年代相片

1978年

为加快居屋计划的进度,推出「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私人参建计划),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兴建居屋单位。

80年代

1982年

政府延长「十年建屋计划」五年至1987年。

80年代相片

空中摄影下的大埔宏福苑(左)和广福邨(摄于1980年初)。

80年代相片

1986年

房委会通过「公屋住户资助政策」,调整对经济条件较佳住户的房屋资助。

1987年

政府发表「长远房屋策略」,阐述房屋政策的目标和措施。

80年代相片

在「长远房屋策略」的记者会上,当时的房委会主席杜迪及房委会署长彭玉陵解释有关政策。

1988年

推出「整体重建计划」,逐步拆卸和重建566幢在1973年以前落成的大厦。

90年代
90年代相片

1996年

实施「维护公屋资源合理分配政策」,富户须缴交市值租金,甚至迁离其公屋单位。

90年代相片

1997年

推出「居屋第二市场计划」,加快居屋单位流转。

90年代相片

1998年

政府发表《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勾划未来房屋政策蓝图;房委会推出「租者置其屋计划」,让公屋租户购买自住的公屋单位。

90年代相片

1999年

推出「可租可买计划」,协助合资格的公屋申请者早日自置居所。

1999 - 2000年间

发生短桩事件,其后房屋署成立独立审查组以改善建屋质素。

2000年代
2000年代相片

2000年

房委会开始将辖下屋邨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外判予物业管理服务公司。

2000年代相片

2001年

西贡的最后一个临时房屋区清拆。

2003年起

停建和暂停出售居屋单位。

2000年代相片

2003年

「沙士」爆发后,推出「屋邨清洁扣分制」,促使公屋居民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

2000年代相片

2005年

房委会将辖下180项零售和停车场设施售予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2005年

最后一期「租者置其屋计划」和「全面结构勘察计划」推出。

2000年代相片

2006年

推行「全方位维修计划」,以改善公共屋邨的保养维修服务。

2008年

依照租户负担能力厘定公屋租金的新租金调整机制生效。

2010年代
2010年代相片

2010年

牛头角下邨最后一批旧公屋单位清拆,「整体重建计划」完成。

2010年

政府宣布重新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2010年代相片

2012年

宣布重建白田邨,成为首个「重建高楼龄公共租住屋邨优化政策」的项目。

2012年

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成立,全面检讨各阶层的住屋需要。

2010年代相片

2012年

房委会辖下最大型商场位于九龙油塘的「大本型」12月正式开幕,楼高八层,楼面总面积约45 000平方米,共约150间店舖。

2010年代相片

2014年

公共屋邨出租单位和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未售出租单位,按个别租户意愿,获安排免费以晾衣架取代插筒式晾衣装置。

2014年年底

预售首批约2200个于 2016/17年度落成的新建居屋单位。

2010年代相片

2015 - 16年度

展开为期五年的计划,更换辖下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未售出单位的无掩板旧式折闸,涉及约176 300道折闸。

2010年代相片

2015年

5月通过绿表置居先导计划的执行细节。

2010年代相片

2015年

启晴邨的食水供应怀疑含铅量超标,房委会随即实施多项措施,包括抽样验水、更换部件、派发樽装水、提供街喉,以及成立检讨委员会。

2010年代相片

2016 年

房委会公屋食水质量控制问题检讨委员会提交最终报告和改善建议。3月起分阶段在11个受铅水影响的屋邨,更换屋邨公用地方和个别单位的不合规格喉管。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4月开始分阶段在公共租住屋邨合适楼宇类型的所有单位加设晾衣杆。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经检讨「扩展居屋第二市场至白表买家的临时计划」后,计划成为恒常化项目,改称为「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白居二」)。

2010年代相片

2017年

推出首个专为公屋租户而设的流动应用程式 — 「房署资讯通」,首阶段提供查询和缴交租金服务。

2010年代相片

2018年

经检讨「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先导项目后,「绿置居」成为恒常化项目。

2010年代相片

2019年

长者宽敞户全免租金调迁的试验计划接受申请。若公屋宽敞户的家庭成员均年届70岁或以上,可选择调迁至面积合适的公屋单位,以享全免租金。

2020年代
2020年代相片

2021年

3月宣布约800个租者置其屋计划屋邨回收单位,于「绿置居计划单位2020/21」同期发售。

2020年代相片

2022

快速完成皇后山邨及荔景邨其中三幢新建成公屋的改装工程作为社区隔离设施。

2020年代相片

2022

房屋署人员与其他公务员和义工於4月派发「防疫服务包」予800 000个公屋住户。